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党委积极响应“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伟大号召,聚焦关键时刻、聚焦重大项目、聚焦难点问题,深入推进“两在两同”建新功 “攻坚有我”显担当行动,激发交通执法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争先担当、攻坚克难新动能。
聚焦“关键时刻”,奏响“攻坚有我”最强音
交通卡口是防控疫情第一道屏障。“越是关键时刻,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冲锋在前”。支队党委把疫情防控作为“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大考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班子成员实行“点位包干”,带头在一线战斗、在一线指挥、在一线攻坚。第一时间在卡口成立攻坚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设立巾帼示范岗。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攻坚有我”行动,战疫情、斗高温,坚守1080小时,查验车辆53026辆、船舶4170艘、人员85109人,劝返7388人、移交转运9人,为人民群众守好、守牢“安全岛”。
9月12日,台风“灿都”来袭,17时应急响应由Ⅳ提升至Ⅲ级。台风预警,就是行动的命令。支队连夜进入“紧急状态”,各分管领导奔赴内河水域、国省干线公路、港口码头一线,靠前指挥、现场调度,严格执行24小时防台领导带班制度。各党支部迅速行动,组成以党员骨干为主的攻坚队,加强公路、水路巡查,确保安全畅通,督促港口企业、施工单位加强高处作业、装卸储存等关键环节安全管理,加强对“两客一危”等重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全方位织密“防护网”。
党旗所指,行之所向。支队全体党员干部以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增强信心、战胜困难,在防疫防台一线唱响“攻坚有我”最强音。
聚焦重大项目,跑出服务发展“加速度”
近日,江苏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9号码头(A标段)迎来了特殊的“客人”,4台高大威猛的装卸桥缓缓上岸,标志着该码头提前3个月由土建工程转入设备安装阶段。作为江苏新出海口第一个港口项目,总投资46亿元的吕四起步港区码头,高点定位,按照世界一流港口目标,以自动化、智能化标准进行建设,是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实践。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支队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全省率先组建通州湾港口执法建设联合党支部,选派年轻党员成立创优小组,实行项目驻点,与多家参建企业单位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推动施工单位引进钢筋加工智能化流水线、自主研发“水下清淤机器人”,在全国首次探索应用无人化分部验收,以“保姆式”上门执法服务擦亮“江海战狼,共筑大港”党建品牌。短短5个月内,项目部就完成了起步码头和集疏运工程的全部前期工作,跑出了“南通速度”,为实现“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宏伟蓝图贡献了交通执法智慧和力量。“党建+安全”做法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
聚焦难点问题,吹响绿色发展“冲锋号”
9月1日,支队正式吹响为期一个月的内河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三号行动”冲锋号。为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支队第四党支部第一时间发布“攻坚有我”行动“动员令”,调派党员骨干深入“攻坚最前沿”淬火锻炼。自“三号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检查船舶44艘次,对违章行为立案19起,查处船舶污染类案件8起。同时,完成单壳油船和单壳化学品船淘汰拆解56艘。
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作为“三号行动”重点任务之一,早在今年4月,支队就已经出色完成了我省试点任务,总结出的改造技术与检验要点被省厅采纳推广。为摸清企业需求,支队分管领导、支部“第一书记”带队深入码头、企业开展专题调研,鉴于拥有良好的试点基础,决定自我加压,将改造任务目标提前1个月,并成立党员攻坚队,开辟业务办理“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压缩时限,确保10月底前完成我市59艘船舶改造任务。下一步,支队党委将始终坚持“两同两在”,坚决扛起使命责任,为持续深化港口船舶污染治理、推进水运绿色发展探索出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