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之窗

如何理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给南通带来的发展机遇——关于“发展机遇”之问的思考
来源: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0-04-03 阅读次数: 字体:[ ]

徐惠民书记在市委十次全会上提出了“面对新机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的发展机遇之问,并深刻指出“当前,多重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南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抓住就是良机,错失就是危机。我们必须善于研究机遇,从机遇中寻求政策空间、稀缺要素、超越路径”。

理解南通面临的发展机遇,首先需要认识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个最大机遇,它为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条件。我们首先需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本质。

一、一体化进程和本质认识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经济区”的规划设想开始,长三角一体化至今历经多个阶段,演进动力是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相互作用,本质是各城市主动或被动进行定位分工。

(一)市场力量是主要推动力。根据地理经济学的概念框架,市场自发力量会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总是趋于在空间上实现聚集,从而推动经济在区域间实现融合乃至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发达,交通便捷,资本雄厚,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通过投资贸易等手段,驱动资源有效配置超越行政区划边界和政策阻碍实现集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长三角范围内(主要是江浙沪相邻地区)经济高效率协同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根本上由市场力量自发推动。

(二)政府力量扮演复杂角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有形的手”扮演着复杂角色。改革前完全是政府分工,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考核激励导向推动地方竞争造成市场分割,抑制了市场自发一体化,区域内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工呈现分散化格局。当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考核导向转向,要素驱动变效率和创新驱动,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域合作互补分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势在必行。在外部,参与全球化竞争也需抱团协作。各地一体化共识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并对长三角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贡献寄予厚望,长三角三省一市全力推动,一体化动力超越阻力,呈现加速趋势。

(三)一体化本质是城市合理定位分工。长三角城市经济密度分布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特点,上海是区域内无可争议的中心和龙头,按理论模型解释,周边城市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服从服务于中心城市上海的分工,加深与其深度融合,谋求自身更好发展,事实亦如此。但长三角区划繁密,行政区经济发达,南京、杭州、宁波等也形成了区域副中心。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上表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和整个城市群建设,本质是各城市基于自身优势和实力,谋求一体化中最有利分工。

二、南通区域站位和分工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南通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省政府批复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南通区位决定了在长三角的特殊定位,承担特殊分工,需提升区域站位。

(一)四个视角看作用。上海和苏南、南通呈现典型“中心——外围”特点,发展差距当前处在倒U曲线的后半部分,即正经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苏南和南通之间又呈现发展雁阵特征。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非核心城市功能需向周边外溢疏解,“1+6”都市圈的提出给了南通“风口”,苏南也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期,部分制造业有向外转移的内在需求。要乘风而起,需站在四个视角看南通。一是国家视角,南通发展事关长三角、甚至我国东部地区平衡发展问题。审视中国经济版图,长三角南强北弱格局多年未有改变;从更大视野看,苏中苏北、鲁豫苏皖交界地、乃至延伸到更西北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主要矛盾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中央力推区域平衡发展情况下,南通承南启北,向北向西北辐射带动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二是上海视角,上海需经南通向北延伸影响力。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雄心需要几个方向的通道,即往西通过苏州无锡辐射经济强磁场,往北往南分别经沪通大桥和杭州湾大桥延伸扩张影响力。自上海高铁东站,由沪通大桥过江,经规划中京沪二线,可串联起苏北、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展现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存在感。南通是上海向北扩展影响力的必经之地。三是苏南视角。苏南目前产业结构调整,腾笼换鸟,部分产业需要承接地,南通一江之隔,位置相近,文化相亲,制度相似,产业互补,是理想的产业承接地。四是南通视角,南通资源条件能为长三角和上海提供支撑。与嘉兴相比,滨江临海的资源是南通主要优势,能为长三角港口、机场一体化提供助力。上海因江海港口而兴,当前建设全球航运中心依然对优质港口和空域资源需求迫切。南通地理毗邻、岸线港口优越和航运空域富余,能满足上海需要。其次,南通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众多的产业园区和较低的住房成本,有基础有能力承接上海和苏南的产业转移,支持其腾龙换鸟,并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提供支撑。

(二)两点内涵看站位。目前,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北大门”的表述更形象)两个定位表述不同,内涵一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南通发展质量的要求。既然叫上海“北大门”,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那么大门以南以内是一体、是一家,这不仅要求在城市形态上与上海、苏南相似,也要求城市管理、城市文化上与上海、苏南接轨,也即硬建设和软环境均深度融合,南通发展向上海、苏南看齐、实现“同城化”。二是对南通区域贡献的要求。南通作为上海“北大门”和苏南梯度雁阵区域,就应开门向北做示范,作为承接上海城市功能向北传导转移的门户和桥头堡,梯度传递上海辐射和苏南转移、带动苏中苏北发展、实现长三角北向拓展的枢纽功能,进而北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和京津冀,实现中国自北向南的广大中东部地区较为平衡的发展格局。以上两点内涵决定了南通区域站位和分工定位,南通定位可拔高为上海的副中心城市,至少与苏南城市功能和形象等量齐观,如此南通才有对江北的发展势差,才能承担带动发展的任务。

三、南通参与分工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四项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分工协作、共建共享。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力量,顺应民众期待,让市场自发力量在一体化中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市场自发力量是有利于南通发展的,而不是以往的被虹吸。政府顺应当前市场自发推动的长三角空间结构调整及功能分工演进,尤其是南通与苏南、上海发展差距自发收敛趋势,破除障碍,助推加速这一进程。二是“分工协作、共建共享”。首先,政府和企业间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处理好政府和企业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做好各自角色定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新政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其次,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分工协商讨论会议,确保南通利益,做好和区域内城市产业、交通、生态和民生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工作。

(二)抓住关键突破。参与一体化分工,南通着力点和突破口是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连接,提高沪通经济联系度,拉抬南通城市圈层地位。目前南通交通建设正迎来全方位突破。内部交通方面,1/2号地铁正紧张施工,外部交通方面沪通铁路、盐通铁路正加快建设,张皋过江通道、北沿江高铁预计今年开工,南通新机场正在紧锣密鼓报批,南通内外交通正迎来质变,变身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接轨上海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建设通州湾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写进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是提升南通城市能级的战略方向,但目前宏观形势下单凭南通一市之力全面建设会吃力,需借助上海、苏南和中央企业等方面的力量。

(三)做好产业分工当前上海和苏南产业发展聚焦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正转移高端制造业和创新产业化,南通争取承接到。创新之都建设注重与上海形成错位,当期最顶端创新资源向上海集聚趋势明显,南通力争引进部分外溢创新资源或部分创新环节。支持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南通重点落脚生产性服务业,为高端制造业配套。与上海、苏南分工中加快产业转型。

(四)加速要素流动。要素流动是同城化血液。政府做好破立工作,破障碍,立新规: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长三角最佳营商环境。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产权为纽带,在两地间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国企合作,形成两地政企紧密联系。更大力度吸纳人才,扩大主城区人口规模;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人员通勤通商提供便利。加快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引进,让江北群众不过江就能就医。

(五)主动生态共享。生态能引起长江两岸交集共鸣。南通主动做出姿态,做好江海岸边生态环境整治,其一加速城市转型,为百姓创造生态价值;其二将优良生态分享对岸,必能获上海赞赏。沿江岸线加快搬迁整治,让南通濒江而见江;共同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让两岸共享生态红利;做好沿海生态湿地保护和绿廊带建设,为将来海港南通打好生态基础。(市审计局 王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