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之窗

【悦读讲思】市级机关党员干部阅读分享
来源: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5-04-23 阅读次数: 字体:[ ]


“最是书香能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今天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为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本领,提升抓改革、促发展的眼界和水平,增强“干字当头、干出精彩”的信心和底气,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悦读讲思”市级机关阅读分享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开展经典诵读、好书分享、心得撰写等活动,现精选好书推荐和阅读感悟陆续刊登。

以历史之光照亮司法为民之路——从《苦难辉煌》中汲取新时代法治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429134621.png

翻开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跃然纸上。这部党史巨著以磅礴史笔诠释信仰与使命,其精神内核与司法工作者的职业追求高度契合。作为一名从部队转业至法院的政法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司法为民路上永恒的灯塔。

书中用大量史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为钱、不为官,只为胸中的主义和信仰”的坚定信念。杨靖宇烈士“若中国人都投降,还有中国吗”的诘问振聋发聩,恰似对司法工作者的灵魂叩问——若裁判者丧失原则,法治的根基何在?在基层法庭工作中,我曾目睹当事人因一纸判决重燃生活希望,也亲历过利益诱惑下的思想交锋。正如书中所述,唯有以信仰为“压舱石”,才能在情与法、利与义的抉择中守住底线。法院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每一份判决都应成为信仰浇筑的丰碑。

《苦难辉煌》剖析了20世纪中国社会多方力量的博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矛盾交织中把握战略主动的智慧,这种“全局观”对司法实践尤为重要。例如南通通州湾法院在办理某海工项目纠纷案时,承办法官跳出“就案办案”思维,平衡企业生存与生态保护、深挖合同履行细节,最终促成项目“起死回生”。历史启示我们:疑难案件的破解之道,在于以长远眼光穿透表象,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多方利益的最优解。

《苦难辉煌》不仅是党史的壮丽画卷,更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启示录。作为司法工作者,我们当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力量,将书中“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转化为“由个案公正推进法治进程”的生动实践。

(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忠新)

《习近平讲故事》:以故事为鉴,铸90后干部担当

微信图片_20250429134628.png

作为一名90后干部,阅读《习近平讲故事》对内篇,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洗礼。书中的故事,既有对历史的回溯,又有对当下的洞察,更有对未来的期许,每一则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的前行之路。

廉政故事叩响长鸣警钟。东汉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中,那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字字千钧;杜牧笔下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都警示着廉洁底线不可触碰。这些故事诠释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厉行节约、廉洁从政的内在追求,勉励年轻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容不得丝毫懈怠,时刻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心存敬畏。

品格故事赋予奋进动力。“半条棉被”展现党与群众的深情,谷文昌治沙造林诠释奉献精神。榜样为我们缔造了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激励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真心、耐心和恒心深入群众,赢得群众信任。

励志故事点燃奋斗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跋涉30里借书的经历,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座右铭,诠释了奋斗的真谛。作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一代人,我们将杜绝形式主义,以实干锻炼铁肩膀,以奋斗砥砺硬作风,在急难险重中挺身而出、担当作为。

治理故事传授智慧担当。从古代治国典故到现代改革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用故事阐释了科学治理理念。“要言妙道”启示我们抓住问题关键,右玉精神教会我们持之以恒。我将坚定不移践行文风、会风、办事作风各项改进要求,将实事求是融入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习近平讲故事》是金玉良言、干事宝典。作为90后干部,我们将反复研读、汲取营养,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坚定信念、饱满热情和务实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市数据局 季天天)

《父爱如山——清末状元张謇写给儿子的信》:从“状元家书”获得家庭教育的参考和启迪

微信图片_20250429134633.jpg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十分注重,对家庭教育作出一系列精辟论述,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这个重大命题,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的张謇,早在100多年前,便在百忙之余,对自己唯一的儿子的家庭教育倾注了心血,这在《父爱如山——清末状元张謇写给儿子的信》书中多有体现。

此书由南通市档案馆和张謇研究中心编著,收录了张謇写给儿子张孝若的125封信,张孝若曾将这些信修裱成册,题名为《父训》,上下各有樟木板作保护,并单独保存,足见这部分家书在张孝若心中的分量。

这些书信张謇写于1909年至1916年,彼时张孝若从11岁长成18岁,是他养成人格、强健体格和汲取新知的关键期,张謇通过书信,不仅抒发对儿子的牵挂,更多的是表达对张孝若的培养规划、鞭策和激励,关心他的健康、学习和为人处世。张謇告诫张孝若“勤学须有恒,不可或作或辍”,希望张孝若“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至堕入浮嚣浅薄诞妄之路”,吩咐张孝若在学习之余作适量的运动等等,这些都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通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影印件欣赏张謇的书法,也可以透过字迹体会他的内心情感,还可以看到他时局观念的片面和局限,更重要的是通过家书内容,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迪和裨益。

(市档案馆 胡磊)

《沧浪之水》:许我一方清泉

微信图片_20250429134637.jpg

阎真的《沧浪之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池大为在官场沉浮的故事。从坚守理想主义到逐渐迷失自我,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妥协,池大为心中的“清泉”也逐渐干涸。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但随着他的办公室从四楼搬到二楼,他的精神也不断坠落。从撕碎那篇论文开始,池大为的悲剧初见端倪,这个曾经在实验室解剖真理的医学硕士,在卫生厅的染缸里逐渐褪去知识分子的清高,当他终于攀上权力巅峰,却在深夜的办公室对着亡父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泪流满面。可以说《沧浪之水》中理想主义的溃败是沉默的、隐秘的,他将理想的消解过程制作成标本,放在读者的面前供人观看,这不仅仅是池大为的沉沦史,而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要阅读的“死亡报告书”。

清流水弱,浊流暗生,怀揣着理想的我们要从池大为的报告书中去思考,去反省,在沧浪之中,如何护好心中那方“清泉”。作为税务工作者,担负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使命,我们以纳税人缴费人的非常满意而不懈奋斗,理想的光芒闪耀在我们的肩头税徽上,闪耀在我们的心中清泉中。制度与人情的博弈化作申报表上的小数点,理想与贪念的碰撞在键盘敲击声中反复跳跃,日常工作中有许多时刻,心中清泉被狂风吹拂。但也正是这些时刻,胸前的税徽愈发滚烫,它提醒我们:每笔税款都是国家血脉中的铁元素,容不得半分杂质。

清泉之道,不在与浊流泾渭分明,而在以理想搭建堡垒,以制度筑堤引渠。就像我们构建的"信用+风险"动态监管体系,用数据画像取代人情画像,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细致、更高效的监管;我们推行的"容缺式办理”,让税法条文在人性化沟通中生根,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贴心、更全面的服务。只有守住心中的那方清泉,才能于沧浪浊处,永远清澈,永远活泼。

(市税务局 韦怡婷)

“悦读讲思”市级机关阅读分享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市级机关广大党员积极投稿好书推荐和阅读感悟,投稿邮箱xcc.jggw@nantong.gov.cn(篇幅500字左右,请备注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